58京牌
北京汽车牌照托管平台

一电观察 | “王座”的缝隙

LFP狂飙突进“隐忧”

7月21日下午,宁德时代(股票代码300750.SZ)正式宣布发起对中航锂电的专利侵权起诉,引发业界震动。与其此前诉默默无闻的塔菲尔不同的是,这次起诉的对象,是一家国资背景、历史悠久、国内市占率第四的公司。第一诉第四,力道不同以往。

在随后的采访中,宁德时代向第一电动表示:宁德时代确已就中航锂电专利侵权案递交起诉书,案件已获受理。涉案专利涉及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,此次涉嫌侵权电池已搭载在数万辆车上。

第一电动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,这数万辆车,大概率是广汽埃安、长安、五菱宏光旗下的产品。这些产品,在过去一年里,好几款都是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车型。换句话说,如果宁德时代胜诉,这些爆款车型必然受到直接影响。

以上这张表,可以清楚地表明,什么叫业界震动。

“新时代”宣言

7月22日,宁德时代给第一电动发来一段话,以解释这次诉讼的背景:

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保护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保护创新。对于宁德时代而言,知识产权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,也是企业面对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。长期以来,宁德时代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,同时积极加强知识产权合作,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”

这段话的第一句,出自习近平2020年12月的讲话《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》。显然,宁德时代很好的理解了这篇讲话的历史背景,并且把它作为自己面向“新时代”的宣言基调。

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

对于宁德时代而言,这个“新时代”有几个非常有利的特征:

1、 中国进入“自主创新引领发展”的关键十年。

2、 中国市场进入爆炸式增长期,预计未来五年总增长超过5倍。市场规模超过美国+欧洲+日本的总和。

3、 过去12个季度,宁德时代中国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0%左右,显示出强大的竞争力。

4、 面向未来五年的中国和欧洲工厂建设,正在稳步推动中。且和十几家汽车公司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,实现了利益绑定。

5、 全方位成体系的专利墙,已基本建成。

重点说明一下第五点:2015年至2020年,宁德时代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10亿元,截至2020年末,这家电池巨头拥有5500余名研发技术人员,硕士以上学历1500余人,境内外已授权和正在申请的专利6771项。

雄才大略的曾毓群,在过去五年里完成了三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:疯狂扩产能并尽可能绑定供应链、疯狂合资绑定大厂、疯狂投入研发建专利墙。以此成就了如今宁德时代无敌般的存在和万亿市值。当然,这三件大事的成功,有一个基本前提:宁德时代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,一直保持行业第一。这是曾毓群在2016年前做成的大事。这四件大事,统称为曾氏“四大战略”。

在过往的分析中,我们曾认为,在市占率超过50%的情况下(2017年Q4第一次摸到),宁德时代“发动价格战”即可完成清场,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。事实证明,我们的判断过于简单。

上图表明,尽管过去五年里,电芯价格连年大幅下降,宁德时代销售毛利率已从2016年的43.7%下降至2020年的27.76%,这个做法初期大显威力,但后劲不足。下图可见,自2019年度超过50%以后,宁德时代中国市场占有率再无明显进展,长期波动在50%左右。

显然,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动汽车市场,宁德时代此前祭出的质量、价格、产能、合资四大武器,在2019年以后,并未能有效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、增长,并获得相当好的回报。

究其原因,供不应求。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爆发的速度,超过所有人的预期。即使雄才大略如曾毓群,敢于破釜沉舟凶猛扩大产能,但由于电芯产线扩产周期限制,宁德时代产能提升也未能跟上市场需求的扩张。

另外一个原因,价格、产能、合资三大武器的本质,可归于一条:成本领先战略。而成本领先,恰恰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腾飞的看家法宝。中国人搞成本竞争,天下无双,对外如此,对内同样如此。

尽管宁德时代产品质量在中国市场曾经独步天下,但在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,饥渴的电动汽车主机厂不得不寻求其他供应商。从而为其他竞争对手(LG、比亚迪、中航锂电、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等)提升产能和产品质量,创造了机会。它们获取市场份额的做法,几乎无一例外:以比宁德时代更低的价格锁定主力配套厂,优先保证供货。典型案例:LG锁定特斯拉中国,中航锂电锁定广汽和长安,国轩高科锁定大众和江淮。

在新的时代,宁德时代需要新武器。所谓“新时代宣言”,其本质就是从成本领先战略,升维至创新领先战略。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,一方面通过司法武器,竖起专利墙,增大竞争对手的赶超成本,从而保护自己的市占率和毛利率水平。

这个宣言,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,和中国的政治经济转型紧密呼应。

至此,我们应该明了:宁德时代起诉中航锂电,只是开始。动力电池专利战争,将在未来五年内,连续上演。那些不理解、未准备的竞争者们,很快将消失在时代的烟尘里。

“王座”的缝隙

中航锂电董事长刘静瑜

反击很快就到。7月21日晚,中航锂电发表声明称:截至目前,我司未接到起诉状。我司知识产权工作长期坚持“技术成果保护线”和“IP风险防控线”双线并举,在进行全方位知识产权布局的同时,我司提供给客户的产品都经过专业知识产权团队的全面风险排查,以保障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。

简言之一句话:放马过来,我准备好了。这风格,很像刘静瑜。这位2018年中接手中航锂电的财务专家,凭借对客户的聚焦和凌厉的价格战,仅用三年时间,便把这家连年亏损、市占率持续下滑的国资电池公司拉回行业前四。

这一切是不是发生的太快?

其实,不仅中航锂电的市占率在2018年以后连年上升,国轩高科、亿纬锂能等公司也如此。如前文所述,他们采取的策略如出一辙:以低价策略锁定少量主机厂,保证优先供货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,并不是中航锂电,而是LG。

在因“动力电池白名单”制度而退出中国市场四年之后,2019年下半年,随着白名单制度的废止,LG化学卷土重来,凭借对特斯拉中国的深度绑定,迅速攻城掠地,2020年一年内攻下6%的份额,2021年前五个月市占率已攀升至9.5%。到了5月,其市占率已经冲到13.4%,和中航锂电一道,联手从宁德时代抢走6个点的份额,致使后者5月市占率降至43.9%。

上图可见,宁德时代的中国市占率优势正在被逐渐蚕食,“王座”出现了缝隙。6月,李想何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掌门人,相继发出“宁德时代太强势了,让董事长排队买电池”这样的公开抱怨。与此同时,曾毓群也在公开场合表示,被主机厂催供货催得受不了。显见供需矛盾尖锐到何种程度。

这样紧绷的供需状态,为竞争对手提供了良机。5月,LG新能源(2020年底从LG化学分拆出来,正在寻求IPO)借助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迅猛增长,再次成功超越宁德时代,成为当月全球装机量第一(不含电动巴士和卡车)。

宁德时代对此数据提出质疑,并援引SNE的数据说:全口径统计,2021年5月,宁德时代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为29%,超过LG的25%。

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之间,在全球主要市场展开的拉锯战,在可见的将来,不会停息。目前的态势,宁德时代中国市场占优,LG新能源欧洲和美国市场占优。未来五年,假如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通过自由竞争,可以在中国和欧洲两大市场达成某种均势的话,美国市场也许将成为决胜的关键——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这个市场很可能对宁德时代绝缘。

终局之痛 

鉴于中美两国进入“经济错肩”的关键十年,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全球化扩张,尤其在欧美两大市场的扩张,将会持续承压。因此,抛开美国本土市场不谈,宁德时代寄望在欧洲市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,也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剩下的选择只有一条:保住中国市场的绝对领先份额。好在中国市场足够大,增长足够快,竞争水平足够高。未来五年,保住中国市场50%的份额,大概率就可以保住全球市场25%的份额。

目前可以在中国市场形成威胁的,除了前文所述的LG新能源和中航锂电,还有比亚迪和国轩高科。但后两者均为深度闭环玩家,各自的命分别绑在比亚迪汽车和大众汽车身上,他们和宁德时代没有直接竞争关系。

因此,在中国市场,真正值得注意的竞争对手,只有LG新能源和中航锂电。可以预计,未来五年,宁德时代将继续在产能、研发、品质、合资、价格上发力,并高举专利武器,向竞争对手开战。而LG新能源和中航锂电,也将如法炮制,加速追赶宁德时代的步伐。巨头之间的战火,难免殃及池鱼,将进一步导致市场份额的集中。

6月25日,宁德时代与特斯拉中国续签了一份为期3年的供货协议。这是短期内对LG新能源做出的最有力反击,避免正在爆炸式增长的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的动力电池供货,被LG新能源独占。但特斯拉自研的4680电池,制造验证已近尾声,预计年内可量产装车。这对宁德时代和lG来说,都不算是好消息。

这并不是真正的坏消息。2025年之前,由于中国电动车市场高速增长,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基本面不会发生变化。本文所描述的、已经在发生的“巨头战争”,只会让宁德时代和LG新能源的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。但拐点就要来了。

有说,到2025年,即使把目前各动力电池公司规划的所有产能全部落地,中国动力电池市场,仍存在40%的缺口,因此宁德时代会越来越强,170倍市盈率,还是偏低了。

这种线性的预测,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变量:按照特斯拉、蔚来、理想、小鹏的时间表,L4级无人驾驶,将在那一年实现。而苹果、华为、小米三巨头,也将在那一年之前入场。还有,曾毓群预测过,到2025年,系统能量密度将能摸到250wh/kg,价格将下探至100美元/kwh。

2025年之所以会成为一个拐点,是因为两个基础变革(油电对价、无人驾驶)在那一年初步完成。由于巨头的全面介入,整个赛道的核心驱动力,将快速切换为数据和服务,动力电池和其他零部件,将进入模块化、标准化时代。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,动力电池将和芯片、传感器等这些标准部件一道,被快速削平毛利。

也许有人会觉得以上的看法过于激进。说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判断:2025年之后,智能汽车的用户会变多,但赛道上的玩家会变少。高价值的生意,一头是主机厂掌控的数据和服务,另一头是电力分销和回收。而宁德时代两头不靠。

对此,有一种典型的反对观点:2025年之后,电动车成为分布式电力存储装置,电力的存储和转化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。用户需要找电池企业维修保养、充电换电,并进行金融租赁。因此,宁德时代的价值会更大。

这种观点的BUG在于:1、用户为什么要单独负担电池的维修保养和金融租赁成本?他们需要的是高效的出行和数字服务,因此,电池的维修保养和金融租赁,一定会在B端得到解决,电池公司没有和用户直接接触的机会;2、用户在拥有车辆的场景下,的确需要充电换电,但这跟电池公司有什么关系?3、无人驾驶的实现,导致用户有了更多元的选择,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:不必拥有一辆车,同样可获得高效的出行和数字服务。

简单说,由于宁德时代没有建立起用户触达和服务通道,更谈不上闭环,因此,未来的电力分销和回收业务,跟它无关。

目前能看到的唯一的解,就是大举投资充换电网络,并推动电池回收业务,两者并举,解决主机厂后顾之忧。这首先意味着巨额投资,其次意味着要和中石油、中石化、电网公司展开贴地竞争,更重要的,意味着要和主机厂竞争关键数据定义权。

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,但是一条正确的路。十年展望,终局之痛忽隐忽现,宁德时代能否痛下决心?

(本文得到李艳娇的大力帮助,在此致谢)

复星新能源版图再拓展,捷威动力12GWh新能源电池项目落户长兴

京牌租赁与转让:58京牌网 » 一电观察 | “王座”的缝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