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年过得安静异常,大家的车都趴着没怎么动窝,一趴就是十几二十天。京津冀地区雾霾该来还是来,不比往常少,也不比往常轻。车主们不约而同想到一个问题:对汽车的“常态化限行”,和重污染天气下的“单双号”,到底有没有用?
至少,京津冀地区近期出现的几次重度雾霾,跟汽车没啥关系。这好比地里的白菜被糟蹋了,你不能怨到猪圈里的猪身上,这次猪们用老老实实呆在圈里的方式,自证了清白——白菜真不是猪拱的。
疫情之下,街头一直冷冷清清,无论城乡。在气氛紧张的那几天,几乎让人产生万径人踪灭的观感。史上最严厉、全球最严厉的常规交通管制手段,不过是让汽车单双号限行,但这次,停驶的汽车远远超过一半,说达到八成、九成也不为过。
但春节以来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是多次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。人们纷纷心生疑窦:车停驶了、工地停工了、饭店也不开张了,用专家们的话说,就是“社会活动水平降低了”,但雾霾照例遮天蔽日,这不科学。
专家们是专业跟你讲科学的,于是你听到了一串一本正经的科学词汇:环境容量、静稳、高湿、强逆温、气象辐合等等,目瞪口呆之余,平添了对专家和科学的敬畏;顺便你也知道了停下来的只是你看到的汽车和饭店,而你看不到的是,钢铁、玻璃、化工、火电等重污染行业并没有停下来,而且排放水平并不比平日低——近些天的重度雾霾,这些才是源头。
汽车在这段时间里是清白的,但只要一动起来,就不清白了。已经有专家表示:不能因为车流量的减少就认定其排放的污染物与雾霾没有关系。
汽车跑起来就会排尾气,尾气里有污染物,这是无可否认的常识,正如我们同样无法否认炒菜的锅灶、烤肉串打烧饼的炉子同样会排放污染物。既然街头打烧饼都不被允许,那限制汽车上路当然是理直气壮。
汽车当然跟雾霾有关系,但到底有多大关系?以前的大气污染源解析是不是靠谱?有的专家头脑就很清醒,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评价说:“受疫情管控影响,很多行业的排放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,这对我们科学工作者而言,也是一次重污染天气发生的案例研究,对以后重污染应对精准施策的检验,管控什么有用,管控什么无用的实证”。
这次疫情期间的经历,挺直白地告诉人们,管控汽车没什么用,你就算把汽车都禁了,重度雾霾该来还是来;但这么直白的结论专家们肯定不会同意,因为汽车确定无疑会排放污染物,不是首恶,也是胁从。
为什么会先办汽车?因为办汽车比较好办。说每天限两个号也就限了,说限号常态化也就常态化了,说单双号随时也能单双号,号令一出,莫敢不从。
不单可以按车牌限号,还可以按排放标准限行。国二以下的车在很多城市已经不能用了,有的城市蠢蠢欲动要把限行令扩大到国三,更有个别地方竟然在重污染天气限制国四以下的车上路。国六已经在部分地区推行,某天某个地方的某人一激动,一声令下要限国五也保不齐。
我们不说某些国家有大量二三十年以上的老车还在路上跑,而人家的天照样蓝;我们也不争论随意限号、限行是不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法律依据,该由谁说了算;我们也不去追问,限了几年汽车,对治理雾霾到底起了多大作用。我们只是希望,这次疫情期间的特殊经历,能让某些人意识到,汽车在雾霾大戏里也许只是个跑龙套的小群演,出了啥状况您应该先跟那些大牌角色聊,这才是精准施策。我们也没敢奢望限号限行能降级,只要不随意升级就好——对于主事的人,这有时候不过是一念之间、一个文件、一纸通告的事儿。
我们正在看到,一些部门殚精竭虑用各种政策去刺激汽车消费,另一些部门又在想方设法限制汽车上路,这个景象看上去多少有些荒诞。
这个年过得安静异常,大家的车都趴着没怎么动窝,一趴就是十几二十天。京津冀地区雾霾该来还是来,不比往常少,也不比往常轻。车主们不约而同想到一个问题:对汽车的…[详细]
疫情之下,很多私家车长时间不动窝。直接后果之一就是,想开车的时候可能发现电瓶亏电,打不着火了。[详细]